我們那年代的小孩都深諳望梅止渴的藝術,有些慷慨的大人會領著小朋友去柑仔店買燈籠,每個小孩都渴望擁有最炫又最貴的塑膠燈籠,但是最後都會以眼裡看著「小飛俠」燈籠流口水,手卻不甘願地指向那些紙糊的便宜燈籠說:「我要那個」做結尾。
別誤會,可不是小孩多麼懂得體恤大人的血汗錢!而是,大人今天心情好肯幫你買燈籠已經是天大的恩寵了,他打算花出去的閒錢絕對不會超過三塊錢。如果你竟無此認知,傻傻地指向單價二十元以上的昂貴品,你以為你真能得到,可是結局往往是淒涼得什麼都沒有,恐怕還挨一頓罵呢。眾多血淋淋前例匯聚成智慧,我們小孩子都嘛知道。這種小孩玩意兒,有就很好了,還敢挑?!可不是每一個大人都願意花錢的。
當然也偶爾會有一兩個大人願意花「巨資」給小孩買昂貴燈籠,這些小孩當然得意洋洋地接受所有人的崇拜羨慕。但是這些人基本上是「非常人」之流,我們不討論的。
我們家小孩眾多,從我們有記憶以來幾乎都是提罐頭燈籠過節。這可不是我們家的專利哦,一群小孩裡,絕對有一半是鐵罐族。因為大家都一樣,所以我們一向也沒什麼好抱怨的。
可是這一年不一樣,不知道為什麼爺爺突然帶老么去柑仔店買了一隻紙燈籠回來,我們好驚訝,也好嫉妒。但是……又能怎麼辦呢,爺爺最疼老么了,常常情不自禁、無視阿嬤的尖嘯,就是要買東西給老么吃。當然有時候要是爺爺身上再更有錢一點,那大家就有福了,每個人統統有獎哦!可惜那情況畢竟不多,所以老么最好了。
問題來了,要嘛,就大家都提紙燈籠;要嘛,就都提鐵罐燈籠。這是公平原則,「不患寡而患不均」正是如此。
大家心裡嚴重不平衡,而那傻乎乎的四歲小鬼還不知死活;地拉著我們現寶,哼!我們決定集體排擠他,不帶他出去!
不過這個陰謀很快被爸爸看穿,他威嚴下命令:
「晚上要帶弟弟一起去提燈籠,知道嗎?」
我們只好點頭。
「你們去年的燈籠呢?」爸爸問著。從抽屜翻出紅色小蠟燭,要幫我們插蠟燭到罐子裡。
「不知道,不見了。」根本沒去找,想說這樣爸爸會不會就買紙燈籠。
「那再做就有了。」眼見天色漸漸要暗了,這個老爸加快腳步,先回屋裡搜括出全部的奶粉罐,再翻出鐵釘與槌子,就這麼叮叮咚咚打起洞來。
他做得好努力,我們看得好傷心。嗚……爸爸以行動證明想教他花錢買燈籠,門兒都沒有。
今年還是用奶粉罐迎接元宵節……
雖然很不爽,但是反正大家都一樣,心情也就好多了。
「來喔!提燈籠了!」大堂哥在路口吆喝,別個三合院的小孩也都已聚集過來,還管什麼心情不心情的,想到玩就開心了,我們多健忘呀。
我們圍成一圖讓父親幫我們點蠟燭。由於紙燈籠是用錢買的,又容易燒掉,所以爸爸特別慎重,留到最後點,其他人的燈都亮了之後,輪到老ど——
「不要點啦,燒到手怎麼辦?他那麼小。」有個堂嬸發表意見。
「厚!那是錢買的耶,燒掉了多可惜?不必點火。」阿嬤直接伸手要拿回蠟燭。「不然不要提好了,先收起來,明年就有得提。」
爸爸翻白眼:「買了不提做什麼?燒掉就燒掉有什麼關係——」
「哇——燒掉了!」才說著呢,就有一位小朋友的紙燈籠餵了火,他大叫完後哭回家去了。
每年都會有幾隻燈籠燒掉,見怪不怪,只是沒想到今年會這麼早就有人發生這種慘劇。
嘿嘿嘿……我們期待的眼光全別向老ど手上那一隻。
老爸突然變得好猶豫,這火是點,還是不點的好呢?
老ど見自己的燈籠沒有亮亮的,當下要哭要哭起來。
好!不管了,點就點吧!父親對我們交代:
「要照顧弟弟哦,別讓他碰到火。」
好啦好啦!畢竟是自家小弟,怎麼可能讓他受傷?
阿嬤還在做最後的努力:「不然你讓他拿根蠟燭就好了嘛,紙燈籠收起來吧,他那麼小,一定會燒掉的!」
「不會啦,他們會幫忙看。」再橫了我們一眼,表示若是老ど有事,我們的皮就盡量繃緊一點沒關係。
點火儀式開始——眾人屏氣凝神以待。
就見打火機上的火苗輕輕引渡到小紅蠟燭的棉線上,點著了……好,接下來要小心,將紙燈籠拉直,再串上小竹棒,一切大功告成——
燈籠拉直了,很好;小竹棒也申上了,非常好……
啪——蠟燭倒了……哇呵呵呵!燒、燒起來了啦!
老ど哇啦哇啦哭號起來,大人們惋惜歎息不敢置信。
現在趕工出一個鐵罐燈籠還來得及嗎?不然像堂弟那樣只拿臘燭也行嘛!
我們好心地替老ど想著各種度過今年元宵節的辦法。
你要跟誰?
您常常覺得小孩子的特色就是「小」,
所以理所當然聽不懂你們大人在談論些什麼。
我必須小小吐槽一下,老爸呀!就拿我還記得這件事來說,
您的認定顯然是錯的。小孩子雖小,腦袋也小,
可不代表什麼事都無法理解喲!
哇!爸爸媽媽在分小孩耶!
這是每一個家庭裡偶爾會出現的畫面——
當父親的與當母親的進行一種叫做「吵架」的運動。
剛開始,大家都決定理智地來把事情談開,因為大小聲對解決事情並無助益,可是隨若不滿的情緒高漲,互相翻出對一些以前忍耐很久的事件交相指責之後,演變成事情不必解決,先叫罵完吐出怨氣再說!
每一對夫妻都是這樣的,吵架是為了抒發長期隱忍的積怨,而非改過或解決問題。
這一點很好理解,每次大吵的原因一定是來自情結重大,可是吵到後來您會發現雙方其實都想趁這一次大吵的機會,讓對方改正一些惡習。例如說原本因為被倒會而吵起來,但是最後反倒僵在「你愛嚼檳榔」、「你太嘮叨」這種事情上,壓根忘了倒會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