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夫人又把手放到蘇抹微的小腹上,「你也是個有福氣的孩子,剛才大夫來檢查了,說你已經懷孕兩月有餘了。」
蘇抹微驚訝地瞪大眼睛,問:「真的嗎?」
她簡直不敢相信,小手又驚又喜、小心翼翼地摸著自己的肚子,「我一點感覺都沒有,真的有個小寶寶了嗎?」
喜桃道:「姨奶奶的月信一直沒來,奴婢們都猜測過是有了,今日讓大夫一檢查,才知道是真的,恭喜姨奶奶!」
蘇抹微笑呵呵地用手摩挲著自己的肚子,眼底是滿滿的欣悅,似乎對噩耗一無所感,「我以前月信都很規律的,本來我自己也懷疑過,可是我聽人講,懷孕之後都會噁心想吐什麼的,我卻什麼都沒反應,所以不太相信。」
太夫人低頭悄悄擦了擦潤濕的雙眼,才微笑著安慰她說:「大夫說你的身子骨好,所以母子都很健康,但是前三個月還是要小心點,以後那些灶上的活不要再做了,好好保養最重要。」
蘇抹微點頭,「是,都聽太夫人的。」
之後,太夫人的清寧園裡,依然清淨安寧。
沒有人再在她們面前提二少爺的喪事。
鄭氏雖然傷心難過,但看在蘇抹微的肚子裡懷著自己兒子的遺腹子,所以也特地吩咐了丫鬟僕婦小心照餚,又特意挑了兩個經驗豐富的嬤嬤到蘇抹微身邊貼身照顧,伙食住行全用最好的。
鄭氏還特意升了喜桃、喜蓮的品級,把她們提拔成了二等,月錢也增加了五百文。
或許蘇抹微的身體真的很好,儘管她的小腹日漸鼓脹,她卻從來沒有噁心嘔吐過,也沒有不良妊娠反應,只是胃口越來越好,吃得越來越多。
太夫人是過來人,不贊成嬤嬤們一味滋補,她對蘇抹微道:「孩子太大了,生產困難,你這又是頭胎,更要小心仔細,多吃些清淡的吧!」
蘇抹微向來崇慕太夫人,便聽她的話,多吃水果蔬菜,肉類也只是多吃魚。
這期間,府裡也發生了許多事,聽說袁麗華找老爺太太大鬧了一場,說她爹袁可望絕對不會陷害自己的女婿,她不許任何人說袁家的壞話。
吵鬧的結果,就是一向溫文儒雅的老爺原北顧大發雷霆,當天就把袁麗華遣回了娘家,次日又補送了休書,徹底將袁麗華休出原府。
而在朝堂上,袁可望通敵賣國,證據確鑿,據說前線找到了他與穆國皇帝的親筆書信,書信中還附有景國的戰略地圖。
皇帝玄昱勃然大怒,袁可望被凌遲處死,袁家滿門抄斬,女眷發賣。
袁可望的副將耿信昌徹底接管了原來的袁系兵馬,耿家更是送了一妙齡女兒入後宮,耿家瞬間成為新貴。
據說袁可望被處決前,破口大罵耿信昌是奸佞小人,他錯信了小人,受了冤枉,死不瞑目。還罵原府之人都是傻子,原齊之是被耿信昌害死的,根本就不關他的事。
金陵的貴族們議論紛紛,原府卻無所回應。
就這樣,原本掌握了景國三分之一兵權的袁家頃刻間牆倒屋塌,灰飛煙滅。
袁可望曾手握重兵,卻囂張跋扈,甚至要脅皇上,最後終於自食惡果。
不管是什麼樣的世家大族,在皇權至上的朝代,說毀去也就是眨眼之間的事。
為此,蘇抹微歎息好久。
她以前以為富貴榮華可以長久,現在才明白富貴人家的日子也未必好過,伴君如伴虎,當真如履薄冰,要時刻小心翼翼,才能避免大禍臨頭。
第10章(2)
平安順遂地過了一年,陽春三月,蘇抹微順和生下一個健康男嬰,嬰兒哭聲了亮,中氣十足。
嬰兒剛一落地,便被他的祖父親自賜予了名字「嘉佑」,希望這是一個上天保佑的孩子。
太夫人握著鄭氏的手,忍不住老淚縱橫,說:「你日後一定要好好待他們母子倆,一定要善待他們啊!」
鄭氏也是心酸,想著自己的兒子無緣親眼見孫子一眼,同樣淚水滿眶,便應道:「兒媳會善待他們的。蘇氏生育有功,把她提升為側室吧!」
這次太夫人卻沉默了,她想了許久,才道:「蘇丫頭還太年輕,如果她還有再嫁的打算,就把孩子留下,送她回娘家也好,咱家總不能耽誤了人家一個好姑娘的一輩子。」
孫子剛誕生,卻要談論兒媳婦的再嫁問題,鄭氏自然不快,但是她也不敢忤逆婆婆,只好含混地應了,只說回頭再問問老爺和蘇抹微本人的意思。
老爺原北顧卻是贊同太夫人的意見,當初鄭氏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沖喜,強納良家民女為妾,還壞了人家的姻緣,老爺本就不甚高興,現在兒子已去,再給蘇抹微找個好出路,也算是對她的彌補。
蘇抹微才十七歲,後半生還很漫長。
鄭氏還是有些不願,原北顧卻道:「你當初硬是納蘇氏進門,壞了人家的姻緣,怕是都報應到了兒子身上,難道你還不該為兒子和孫子積點陰德嗎?」
鄭氏惶恐了。
蘇抹微卻從來沒想過離開原府,回娘家再嫁。
並不是她貪圖原府的榮華富貴。而是因為這裡是原齊之的家,是她和他的家,是他們兒子的家,她怎麼會走?
她一遍遍地說:「夫君會回來的,真的。我等他。」
蘇大娘也曾來勸過,但是蘇抹微意志堅定,蘇大娘便不再勉強她,只要她好好把兒子養大,女人有個兒子做依靠,也還不算太淒涼。
蘇抹微卻道:「娘,齊之真的沒事,我能感覺得到。他遲早會回來的!」
見她說得認真,眼神亮得嚇人,蘇大娘和太夫人一樣,心裡難過,卻順應著女兒的堅持點頭,「是,女婿一定會回來的。」
蘇抹微知道大家都懷疑她精神出了問題,可是她知道自己很清醒,她就是有那種感覺,原齊之還活著,在做著他自己想做的事,他早晚總有一天會回家的。
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,情深至極處,便有了靈犀一點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