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經生下兒子的齊太太這次不手軟了,直接下了絕子湯,原本養在側院的女兒也一併丟回給尤氏,原本還是庶女,這下真的要變丫頭了,齊老爺自知理虧,不敢吭聲。
紀老爺跟李氏本就覺得齊大姑娘有問題,這一看尤氏作風,更肯定有問題了,自家小姐都還沒點頭,居然就爬床,太不安分。
母親都不安分,哪能教出安分的女兒,兒子幾次去齊家作客,要認得他的樣貌那還不容易。
這齊大姑娘只怕跟那尤氏一樣,都是不擇手段想攀富貴。
紀老爺當下大力反對,但紀頤生卻說這是真愛,不想放手,反正齊大姑娘不跟著進來,他就不娶嫡小姐了。
紀老爺氣得七竅生煙,不准就是不准,這女子心眼如此多,絕對不是安生的,要進了門,肯定風波不斷。
李氏也很氣,但知道兒子拗,也不曉得該怎麼勸才好,又想父子鬧成這樣,可別讓陸姨娘名下的庶子紀頤溯鑽了這空子。
紀頤溯小了哥哥兩歲,跟喜歡讀書的哥哥不同,他從小就對經商有興趣,會纏著爺爺說跟官員來往的故事,會纏著奶奶教他看帳本,跟著父親進出船塢跟船驛更是家常便飯,碼頭的人未必認得紀頤生,但卻是人人認得紀頤溯。
李氏不太願意庶子如此熱衷家業,總覺得他是被陸姨娘唆使,要來搶自己兒子的家業,跟老爺說起不願他帶著庶子接觸家業事務,老爺卻反問她,頤生不感興趣,你就不准頤溯感興趣,這什麼道理,頤溯是我兒子,不用你管。
李氏氣得七竅生煙,手指一伸,直接罵混蛋。
紀老爺也火了,兩人直接對槓起來。
罵到後來,李氏敗陣,不是罵輸了,是想起多年委屈,突然哭了—她是馨州第一個嫁給商戶的官家小姐。
知道姊妹們看不起她,乾脆婚後也不來往。
懷上第一胎時,不小心沒了,再次懷孕,便是小心翼翼,生下頤生時,只覺得心都定了。
公公婆婆人都好相處,自己又生了兒子,日子真是好得不行,沒想到就在懷雲緞時,陸姨娘抱著剛剛出生的紀頤溯進門。
李氏幾乎傻眼,當初願意嫁入商戶,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紀家富裕,嫁進去後吃穿不愁,但很大的原因也是媒婆再三保證,紀家不納姨娘。
「李小姐若是不信啊,可讓人打聽看看,紀家五十幾艘大船,底下幾百個工人,每月賺淨子銀都不知道有多少,可紀老爺到現在也只一個太太,府內一個少爺,三個小姐,都是正妻所出,連個通房都沒有,紀少爺自從在七夕節見了李小姐,就一直念念不忘,紀太太也知道身份實在配不上,只是見兒子犯相思,做母親的總也想試試看,老婆子這才厚著臉皮前來求問,當然也不是要馬上定親,若是李小姐願意,就先在平安寺的祈緣日見上一見,看看紀少爺能不能合李小姐的眼緣。」
李氏跟母親面面相覷,她爹可是康祈府的副府,官兒不小,她又是嫡女,嫁給商人這門第實在差太多了。
可是,不納姨娘,不納姨娘……
就是因為副府官位不小,府中姨娘自然也就不少。
李氏都十四歲了,自家爹到今年都還在納新人,那些三十幾歲的姨娘又哪能敵得過青春美貌的新人,總是舊人哭,新人笑,十四歲已經半大不小,母親開始教她後宅之事,想到以後也要面對一堆姨娘庶子,爭寵爭錢,真的很討厭。
紀家不納姨娘啊—
她不想過心煩的日子,紀家在這點上勝過許多官戶,原以為母親會反對自己跟紀少爺見面,沒想到卻是默許,於是李氏就在奶娘嬤嬤的陪伴下,於祈緣日去了平安寺。
大庭廣眾,又是未婚,自然不能見人就問「你姓什麼」,但那見過面的媒婆一直跟在紀少爺身邊,卻是很好的辨識方法。
相貌雖然普通,但氣度卻十分不錯,他看自己的樣子,雙眼閃閃,是真心喜歡自己,只是,商人的身份真的太低了,李氏想了又想,還是沒能說好。
祈緣日後不到半個月,家裡新來的黃姨娘小產了,李副府很怒,讓大管家嚴刑拷打了一番,矛頭居然指向自己的母親,後來即使證實是黃姨娘誣賴,但也傷了情分。
那倒是讓李氏下了決心,嫁給紀家好了,不娶姨娘,安生點。
於是李太太讓人去跟紀家通了消息,紀家準備好,很快投帖要到李家拜訪。
李副府覺得奇怪,但跟紀家也是小有往來,重點是每年收到的孝敬不少,見人家要來訪,還以為是要拓展生意,也沒多想,回覆歡迎之後,日子到了,便擺宴等著客人上門。
酒過三巡,紀老爺跟紀太太才說,是想給兒子提親。
李副府乍聽之下有點不高興,覺得憑你一個商戶也想娶我嫡女?但在看了紀家的禮單之後,變得非常高興,兒女自有兒女緣是不是,我們當爹娘的,順其自然就好,來來來,喝酒,喝酒。
李氏下嫁紀家,當年還真是轟轟烈烈,官女嫁商可是第一回。
丈夫是商人,講話卻不會粗魯,家裡人口簡單,日子很順心,雖然流產過一個孩子,但調養過後,又懷上了,一舉得男,生下兒子後,婆婆就把帳本跟鑰匙給她了—母親嫁入李家快二十年,帳本還是奶奶在管,庫房有什麼東西從來都不知道,自己才過門兩年,婆婆便把掌家權給了她。
李氏覺得自己真的嫁對了。
沒想到就在懷雲緞時,丈夫帶回一個女人,女人手上抱著個小嬰兒,一進門就跪下。
丈夫說是外室,姓陸,如果是生女兒,他也不會帶回家裡,但生的是兒子,他總得帶回來上族譜,這樣以後才能上學堂。
看著面有愧色的丈夫,李氏話都說不出來。
當初那個說「絕不納妾」的人是誰啊?頤生才兩歲呢。
李氏火得要死,但看到公婆那喜心翻倒的模樣,也知道這不是吵的時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