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太監躬身行禮,「三小姐,靜王殿下有請。」
靜王怎麼也來了?也是,今日是初一,鏡心大師會見三位有緣的香客,任誰都要來試試。
這位鏡心大師可是奇人,是普濟寺前任住持的關門弟子,現任住持的小師弟,不通俗務卻佛法精深,元徽帝晚年很喜歡召他進宮參禪。
每年四月八日的浴佛節,普濟寺人山人海,都是衝著鏡心大師開壇來的。
鳳娘帶著人跟那太監朝涼亭走去,十步外,靜王走出涼亭,身後跟著柳震。
她屈膝行禮,「見過靜王殿下,靜王殿下吉祥。」她身後的人全都跟著跪下。
靜王展顏,唇角微勾,「三表妹無須多禮。」
上位者謙和地以親戚關係稱呼,那是人家禮賢下士,鳳娘可不會沒腦地喊皇子為表哥,還是低眉順目保險些。
她又朝柳震行福禮,「柳大公子安好。」
柳震回了一禮,「三小姐安好,今日可巧了。」
他看過去,只見一位明艷少女正微笑著,清麗怡人,讓人瞧著便舒心不已。
她願意對我笑呢!柳震心裡頗為意外,更多的是歡喜,內心深處心花朵朵開。
靜王目光微閃,心想養在姑祖母膝下的嫡女就是不一樣,十分伶俐。
他心情大定,從此對金鳳娘很有好感。
靜王問候了大長公主,鳳娘溫聲軟語的回答。
涼享內還有幾位權貴子弟,如清平王府的世子穆麟,林鄉侯府的嫡幼子邵定海等人。其中科舉出仕的便只有楊修年,只不過靜王沒發話,他們不好冒犯武信侯府的小姐,便靜靜地待在涼亭內。
楊修年心裡有說不出的憋悶與酸楚,他是心悅金梅娘,但作夢也沒想過要迎娶庶女當正妻。
家裡兩尊大佛壓著,他好不容易說服母親請官媒去提親,三番兩次暗示武信侯府將金梅娘記名成元配嫡女,好讓親事體面些,沒想到大長公主竟不應允。
今日母親也帶著妹妹和表妹來上香,若能見上大長公主一面,或許有轉機。
他當初頭一回見到武信侯府的二小姐和三小姐時,只見金梅娘眉似柳翠,眼若秋水,清雅如蓮,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佳人,令他一見傾心,動情之時,哪會計較是不是庶女。
相對的,年紀小一些的會鳳娘面若朝霞,膚如凝脂,酷似大長公主的眉眼自有一股張揚的傲氣,顯得她姿容明艷,不是他喜歡的柔情佳人、氣質才女。
但是當靜王牽紅線時,他並不排斥娶一門貴妻,也好壓一壓那些氣焰高張、欺他沒父兄幫襯的族老宗長。他可是嫡長房的宗子,又是三代單傳,那些伯公、叔公已經算是旁支了,卻扭成一股繩對準長房,若不是他才學好,被聖上點中探花,族長恐怕真的敢奪了他宗子之位。
在這個時時有人準備藉機生事的時光中,楊修年真心覺得自己不容易。
他需要娶貴女為妻,心裡又捨不下金梅娘,幾次透過妹妹的手以詩傳情,越發覺得金梅娘是他的夢中情人,上次大長公主壽辰才忍不住有了假山幽會,誰知竟會被靜王抓包。
同樣是大長公主的孫女,只是訂親的對象換成金梅娘,他沒有得償所願的欣喜,更多的是害怕太子和靜王對他失望,說他德性有虧。
而那位貴女如今近在眼前,他卻不得親近了,反而是他向來不看在眼裡的柳震,被靜王帶到金鳳娘面前,看她笑容淺淺,氣質淡雅從容,竟沒了初見面時的張揚。
楊修年的眸子染上一抹暗沉,感覺自己虧大了。
他依然心悅金梅娘,但娶一名庶女太配不上自己了,那些旁支族親肯定會笑話他。
就在楊修年見到鳳娘,心生懊悔時,她也注意到他的存在,但她連多看他一眼都覺得噁心,直接當沒看到,正好大長公主派人來尋她,便回歇息的禪室去了。
第四章 金梅娘的婚事(2)
禪室裡,大長公主正在接見訪客。
鳳娘未進門,就聽見裡頭傳來笑聲。
祖母很習慣被人奉承了。她在心裡暗笑,打眼一瞧,屋裡多了四名女訪客,綺羅粉黛中,除了中年的楊夫人,其他三位都是十四歲到十六歲的少女,頭上珠翠燦然,打扮得貌美如花。
看到前世的婆婆、小姑和兩位夫家表妹,鳳娘的眼底凝結成冰,小臉上卻綻開一朵柔美的笑花,姣美動人,妍麗無雙。
楊家的四名女眷看到她只覺眼前花了花。
「祖母。」鳳娘溫柔撒嬌的依偎在大長公主身旁。
「鳳丫頭來了,見見楊府女眷,你二姊的婆家。」
鳳娘給楊夫人行晚輩禮,和三位姑娘互相行禮。
楊夫人對金鳳娘十分驚艷,花容月貌宛若出水芙蓉,打扮得清麗大氣,光是一枚牡丹花的紅翡玉墜壓裙,價值便勝過三位姑娘身上的釵環,不禁想著,這如果是自己的媳婦該有多好啊,肯定嫁妝連城,再也不愁拿不出好東西應酬兒子的上司與同僚,再瞧瞧大長公主對嫡孫女的親熱勁兒,楊夫人第一百次暗罵兒子蠢,深恨金梅娘狐媚勾引她的兒子。
鳳娘先是打量楊錦年,一身打扮清新嬌俏,眉目靈動璀璨,似一隻百靈鳥。
前世她很聽楊修年的話,在楊錦年及笄後,磨著大長公主作媒,讓楊錦年風光嫁進靜王府,做了靜王的側室,等到靜王登基的小第二年,楊錦年便因生子有功被封為「錦妃」。
慢慢的,楊夫人的腰桿子因為女兒而挺了,轉而對她越來越苛刻,嫌棄她生不出兒子。
呵呵,今生沒人牽線,看看楊錦年還能不能嫁進皇家。
另一位高挑的少女余英荷,是楊夫人娘家庶姊所生的女兒。那庶姊跟楊夫人的感情向來和睦,由於嫁得並不好,生病臨終前,心想丈夫一定會續絃,便將余英荷托付給楊夫人。
楊夫人雖喜歡外甥女的乖巧聽話,但給兒子當正妻是不夠格。不過若她願意委身作妾,多一個人幫兒子開枝散葉也好,至少知根知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