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重要的是……她能與身旁的「鬼魂」交流?這、這……太難得了!
見她走出濟善堂,他身形一飄,決定尾隨。
第二章 了卻於叔的心願(2)
望聞問切,孟孟為於老夫人把脈時,屋子裡站了一堆人,當中看笑話的人佔足九成九。
孟孟不介意,不疾不徐地問著於老夫人的病情。
她淺淺笑著,溫柔的笑靨讓於老太爺和於老夫人感覺很舒服。
見她放下於老夫人的手,於老太爺忙道:「姑娘,你怎麼看?」
於老太爺也是有一身醫術的人,可這態度與口氣沒有高高在上的質疑,只有病人家屬的焦慮。
孟孟道:「您這是月事不調,好好調養調養就會好。」
此話一出,滿屋子人全笑出聲,連於老夫人也忍不住呵呵笑開。
她都是幾歲的人了,怎會月事不調?
「跳樑小丑!」站在孟孟身後的年輕男子輕嗤道。
孟孟假裝沒聽到,氣定神閒地說道:「老夫人這病是郁則氣結,若能心情愉快、笑口常開,氣則疏結通達,很快就會痊癒。」
「這還用你說,滿屋子人誰不曉得?」
這症狀也叫無病呻吟,原本無病,喊久了就真的生出病症。此病無藥可醫,頂多開些疏肝理氣的藥物,是於老太爺非要折騰,把兩分病徵看成八分症狀,再加上於老夫人年事已高,當然會搞得一屋子雞犬不寧。
輕鄙的應答讓於老太爺十分氣憤,怒目望向孟孟身後的年輕男子。
於文彬苦笑搖頭,若於家年輕一代都是這副模樣,他真懷疑濟善堂這塊招牌還能撐多久?
孟孟問於老夫人,「這病應該有十年之久了吧。」
此話一出,於老太爺眼底透出希冀,忙問:「是,姑娘打算如何開藥?」
「此病乃是因情志不舒、氣積鬱滯,逐漸引起肺腑不合,導致五臟氣亂、功能失和。鬱症有虛實之分,實症為肝氣鬱結、氣鬱化火、痰氣鬱結,虛症則分久郁傷神與陰虛火旺兩類。我想以丹槴逍遙散合左金丸、柴胡疏肝湯合半夏及厚樸、甘麥大棗湯合孔聖枕中丹、滋水清肝飲治之,以寧神、疏氣通暢為主,並輔以金針入穴,增強效果。」
藥方出爐,有本事的人眼底多出兩分服氣,而「金針入穴」四字落入眾人耳裡,這會兒有人無法淡定了。
於府上下只有一人會金針入穴之術,可那人已經在十年前死亡,他能得此絕技,來自一番奇遇,如今這位姑娘也懂……莫非他們師出同脈?
於老太爺震驚得說不出話。
當年他說服於文彬將此技傳給家中兄弟,他同意了,開始著手寫下書冊,沒想到孫子死後其他人遍尋不著這本書,此事讓於家上下扼腕不已,多年過去,他們都以為金針之術已經失傳,沒想到……
「姑娘可要現在為祖母施針?」於文和第一個站出來問。
於文彬告知孟孟,此人便是當年害死他之人。
她輕哼一聲,眼中透出微微的鄙夷,連話都懶得對於文和說。
轉身,她告訴於老太爺,「此技乃師父不傳密技。」這意思夠明白了。她又說:「老太爺是要我現在施針,還是……」
於老太爺接下話,「我們通通出去,外面留兩個丫頭守著。」
大夥兒心癢難耐,卻不敢不從。
沒想到孟孟卻說:「還請老太爺留下,安撫老夫人的心情。」
聞言,眾人心中一喜,若老太爺能學會獨門密技,還怕他不教給下一代?
這會兒他們沒了看笑話的心思,全希望孟孟能多來幾次,好好替老夫人「診治」。
孟孟將所有人的表情都看在眼裡,垂下眉眼,心中歎道於叔說的沒錯,這個濟善堂興盛不了多久了。
待屋裡人全走光後,孟孟從懷裡拿出金針。
孟孟看了於文彬一眼,見於文彬朝她點點頭,才取金針,準確朝穴位刺入。
看著她熟練的手法,半點不輸自家孫兒,老人家眼眶微紅。
孟孟專注而認真,於文彬坐在床邊,心疼地看著兩位長輩。
爹娘相繼過世,二房沒落,他和文謙在家中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,幸得祖母垂憐,將他和文謙帶在身邊,若是沒有祖母,他們豈能順利長大?
幸好文謙比自己聰明,願意放棄濟世堂產業,在外頭闖蕩,這個決定讓他平安活到今天,否則的話……
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,孟孟終於拔下金針。
於老夫人神態安詳地望著她,嘴角微微勾起,「小姑娘,你讓我想起我孫兒彬兒,以前他幫我扎針的表情和你一模一樣。」
怎能不一樣?那是她的於叔、她的父親、她的師父。
她握住於老夫人的手,認真地說:「已經過了十年,您該放下了,否則您的牽絆會讓於叔無法離開。」
於老夫人心頭一驚,皺眉問:「你在說什麼?」
孟孟低聲道:「我同兩位老人家說個故事好嗎?」
「你說。」於老太爺是個心思敏銳之人,孟孟一句話,讓他垂下的眼皮陡然撐起。
「打出生起,我就看得見已逝的鬼魂,三歲以前,我一直以為他們是人。」她頓了頓,開始詳細講述,「其實鬼魂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可怕,他們徘徊在人世間,只因為心中有無法釋懷的遺憾……於叔於文彬在我五歲的時候來到我身邊,那時的他剛離開人世沒多久。我的父親很早就過世,是他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,也是他手把手教會我醫術……」
孟孟緩慢地說著旁人無法理解的故事,倘若心存偏見,定會將她當成神棍,但於老太爺不會、於老夫人更不會,因為這十年來,他們經常覺得心愛的孫兒仍然在自己身邊流連。
「老夫人,於叔過得很好,他在世時做過很多善事,累積無數福報,下輩子定會出生在福澤之家。您得放下,否則他心繫於您,怎樣都無法邁開腳步,他辛苦,您更辛苦……」孟孟不停地說著,訴說這些年來於文彬回於府時,看見兩老生活的點點滴滴,是多麼的心疼與不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