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農家夫人有官威
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
白天 黑夜

第 56 頁

 

  他在任上八年,將沒人想去、最窮的青江縣徹底的改頭換面,變成每一屆新科進士都想外放的地方,短短幾年內,不到三萬人口的青江縣年稅收居然破百萬兩之數。

  連綿不盡的棉田一望無際,一座又一座的茶園欣欣向榮,儼然已成為棉花和茶葉的故鄉,每年來此遊玩的人不計其數,漸成國內十大美景之一,不到此一遊便終身遺憾。

  殊不知幕後的推手是朱小蟬,她才是一大功臣,融合現代觀念推出結合觀光與旅遊的計劃,再配合當地的農產特品,將青江縣打造出人文與風情並濟的新景點,讓人如潮水般湧來。

  如今他們成功了,也該功成身退了。

  「你真決定了?」

  「決定了。」

  「不後悔?」

  「不後悔。」

  「要不要再考慮一下。」機會只有一次,稍縱即逝。

  王秀軒從後抱住妻子,鼓動的胸口貼緊她依舊纖柔的後背。「這些年我累你甚多,該是時候補償你了。」

  「夫妻間說這些幹什麼,你曉得這幾年我賺多少嗎?沾你縣太爺的光,花上幾輩子都花不完。」她是後台硬的地頭蛇,沒人敢在銀兩上打馬虎眼,她賺名又得利。

  「財迷。」他眼露寵溺的取笑。

  「真好,你、我都沒變是不是。」他還是一如從前的待她,心裡從來沒有過別人,只她一人。

  「嗯!你更好,有你的陪伴,我才是完整的人。」看著妻子越發嬌艷的芙蓉面,他覺得人生已經圓滿了。

  「青江縣真是好地方是吧!」好山好水好風景。

  「是呀!很好的地方。」在他的治理下。

  生下長女王姽嫿後,隔了兩年朱小蟬又生了次女王姽嬙,原本王夫人還打算第二個孩子是孫子時,要將孩子偷抱回山北村,可是一聽見又是孫女便打消了念頭。

  兩夫妻鬆了口氣,慶幸又是閨女,不用骨肉分離。

  事隔三年,生的是一對哥兒,那時早已成親的王秀材已是兩個孩子的爹了,顧著含飴弄孫的王夫人也就淡忘了這邊,僅送了一對金鎖給現年一歲多的兄弟倆。

  「王大人,王夫人,你們要去哪裡,快回來呀!青江縣不能沒有兩位!」

  坐在船上等候開船的王秀軒夫妻聽見岸邊的呼喚,兩人濃情密意的相視一笑,看向碼頭上密密麻麻的百姓。

  「回去吧!各位,我已經向朝廷辭官,不再是大人了,如今我與你們一樣都是布衣平民了。」無官一身輕。

  問他後悔嗎?

  他是真的不後悔,中秀才、進舉人、當上官,他經歷過了官場文化,走過最艱辛的開創期,他苦過、累過,卻沒有埋怨過,那是他的選擇,他甘之如飴。

  可做過了就要學會放下,那才是一門最難的學問,而在妻子全力的支持下,他終於做到了。

  「王大人,你在我們心目中永遠是青江縣的縣太爺,不論你走得多遠也要回來看看我們,看看你的青江縣……」紅著眼眶的是升為縣丞的成主簿。

  周師爺、莫典吏原本也有其它出路的,但是他們不肯,說是跟著縣太爺做事踏實,調到外地,即使陞官發財也像失了主心骨似的。

  不過有個會賺錢的夫人,他們這些年也攢下不少私產,比當官還好賺,所以傻子才走呢!

  「好的,我會回來看看你們過得好不好。」一股不捨油然而生,王秀軒眼底微閃波光。

  「大人,這是我們送你的,你一定要收下,你是好官,青江縣的地方官,我們會一輩子記得你……」

  你是好官——這句話就夠了,他這輩子沒白活。

  看著鄉親們送上的萬民傘,王秀軒眼眶發燙,熱淚盈眶,他覺得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了,他沒有辜負百姓的期望。

  「回艙房吧,船都開了。」微風吹來,甚是沁人。

  看了看遠離的青江縣,他輕喟一聲。「幸好還有你陪著我。」

  「嗯!一直陪著你,陪你每個春夏秋冬。」朱小蟬不允諾下一世,她只把握今生,時時刻刻的相偎。

  「好,要跟緊我了,阿蟬。」他的妻子。

  船,啟航了。

  揚帆。

  第12章(2)

  「巫山巫峽長,垂柳復垂楊,同心且同折,故人懷故鄉,山似蓮花艷,流如明月光,寒夜猿聲徹,遊子淚沾裳……」

  柳鎮外靠近山南村的一處山頭,被某個辭官歸鄉的官老爺給買下,花了一年的光景辟出「慶陽書院」,書院裡處處垂柳,小橋流水,桃李杏棗滿山栽種,還有植滿高高低低蓮花的小湖,夏天吃菱角,秋冬有藕吃,好不愜意。

  頭一年招生,只有寥寥十名學生,共有七位夫子負責教授課業,書院院長王秀軒也不在意,他本意原就不是賺錢,只為作育英才。

  而他還真不缺錢,她老婆如今是北方大棉商,擁有棉田千頃,和她打契的棉農更是不計其數,她每年光是收棉、賣棉就足以應付七、八個縣的開銷,養幾個孩子算什麼,那點小錢她還不看在眼裡。

  因為丈夫的關係,她還是對青江縣百姓著想了一番,訂了十年契約是為避免壟斷,壓低棉價,新任縣官的秉性如何無人得知,若是他想從棉花得利,那得先照著契約走。

  用一、兩年時間去觀察一個官,若是好官,棉農便轉向和縣衙合作,由官府出面統一收購,省去中間的剝削和紛爭,反之,他們繼續把棉花賣給原東家,不受制於貪官。

  朱小蟬把一切都設想了,她在山上蓋院舍,所有學生一律住在書院裡,每十日休沐兩日回家探親,另蓋了一間藏書上萬的藏書閣供學子免費抄閱,增廣見聞。

  兩年後,十名學生全部通過童試,其中七人中了秀才。

  一夕之間慶陽書院成了炙手可熱的讀書殿堂,不少家長擠破頭也要將自家孩子送進書院,一時聲名大噪。

  可是慶陽書院依舊秉持著緩慢步調,堅持一年只收五十個學生,分低、中高三班,修業期為六年,收六到十四歲的孩子,而且只限於本縣學子,不收外縣。

 

上一章 下一章
返回封面 返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