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家俗語有句話叫山中無老虎,猴子稱大王。今日難得楊杏兒不在跟前嘮叨,楊柳兒就準備炸些丸子解饞。
雖然家裡如今日子好過許多,但節儉慣了的楊杏兒還是不允許楊柳兒隨便折騰食物,不過楊柳兒算盤打得好,等她回來的時候,丸子也已經香噴噴出爐了,到時候頂多撒個嬌就糊弄過去了。
楊柳兒心裡的小算盤撥的劈啪響,笑咪咪剁了肉餡,焯了蘿蔔絲切碎,蔥姜切末,打上一顆雞蛋,混上土豆粉和各色調料、菜油,攪拌得有黏性後,捏成一粒粒葡萄大小的圓球,小火燒油鍋,滋啦啦的聲音響起,沒半會,誘人的香味就從門口傳了出去。
連君軒下了馬也沒心思拴它,隨便扔在院子裡就順著香味指引找到忙碌的楊柳兒。
楊柳兒今日穿了件桃紅的小襖,因為要下廚怕蹭了油污,下邊只穿了條薄棉褲,外面套了件新縫好的連袖長圍裙,胸前袖口都是碎花鑲邊,走動間裙擺飄動,別樣的靈巧可愛。
油鍋熏得她臉色紅撲撲的,眼見第一鍋丸子撈了出來,她忍不住就先捏了一顆,一邊小心吹著氣一邊送到嘴邊,不曾想,丸子卻被突然憑空出現的一隻手搶去了。
她驚了一跳,待看清強盜的真面目後,忍不住惱道:「你家裡好吃的那麼多,做什麼又跑來搶我的丸子?」
連君軒被燙得齜牙咧嘴,一邊呼氣一邊笑嘻嘻的道:「真是小氣!我打馬跑了十幾里,差點沒餓死在路上,就搶你一個丸子,你還捨不得?」
聞言,楊柳兒仔細打量他幾眼,須臾瞪眼埋怨道:「這麼冷的天,你怎麼都不穿披風?」說話間,趕緊拉他坐在灶眼旁邊的板凳上,又跑回屋裡找了一件大襖把他裹得跟個棉球一般,這才繼續炸丸子。
連君軒抱了碗,一邊烤火一邊吃著熱騰騰的丸子,直覺燙得心裡都要開了鍋。那些流著同樣血脈的人待他如同仇人,而在楊家這破舊窯洞裡,他卻得到了此生最多的溫暖,他是該悲哀,還是該慶幸?
楊柳兒不知道連家那些紛爭,一邊忙著往鍋裡下丸子,一邊隨口問道:「你怎麼這麼快又跑來了,整日在外面晃蕩,也不怕家裡好東西被人搬空了。」
連君軒想起方纔之事,臉色倏地一冷,但很快就笑嘻嘻的接口道:「不怕,以後總有人替我看家。」
楊柳兒扭頭見他笑得古怪,猜到幾分,一下子就紅了臉,惱得伸手要搶他手裡的碗。
第十九章 心中溫暖的地方(2)
而與此同時,楊志幾人也到了城外寺廟,雖然陰陽相隔,但吳家父女終於相見了。
吳掌櫃不是壽終正寢,就是運回老家也不能進家族墳地,吳金鈴又是被親戚逼迫出來的,怎麼還敢跑回去自投羅網?於是不過三日,吳掌櫃就躺進一副上好棺木裡,葬到縣城外的一處墳地,並修了墳包,方便以後辨認。
吳金鈴披麻戴孝,哭得昏天暗地,楊家人除了楊誠在書院出不來之外,都去墳頭上祭拜,燒了香燭紙錢。
楊山為人厚道,琢磨著吳金鈴實在可憐,家裡又有兩個閨女在,於是就開口請她繼續住在家裡,將來再請陳老太太等長輩給她找個好婆家嫁了,也算有個依靠。
不想吳金鈴卻是反對,想到老父的喪事足足花了二十兩銀子,還都是楊志墊付的,自己性子堅強,又戀著鋪子是老父曾經經營了十幾年的地方,於是提出進鋪子做工頂債。
這項提議楊家人自然是反對的,但她卻極力堅持,倒是不知楊志想到了什麼,居然開口應下來了,最後,燒雞面鋪子後面的小院裡又單獨拾掇出一間小屋子。
楊志特意找人搭炕,拾掇妥貼了,吳金鈴就住了進去,她白日裡除了在後廚幫忙,還負責大伙的一日三餐,她為人勤快又大方,手藝更是沒得說,不過幾日就同眾人相處的極好,臉上也慢慢有了笑意。
而楊志不知是不是因為吃的好,生意也好,居然長胖許多,惹得楊柳兒給兄長做的新襖又往外放了一寸邊。
農家人一年大半都在忙碌,只有冬日裡清閒許多,特別是窗外寒風呼嘯、大雪紛飛時,躺在熱呼呼的炕頭睡個夠,那滋味真是太美了。
日子在指縫間慢慢溜走了,一晃眼就進了臘月,楊家眾人收了懶意,開始忙碌起來。
楊杏兒琢磨著給家裡人添新衣、置辦幾床新棉被,下窯還要糊新紙,澈底拾掇擦抹灶間,拆洗舊被褥。楊柳兒則整日在小本子上寫寫畫畫,盤算著過幾日進城採買年貨。
今年家裡人多,定然要多準備一些,好在楊家如今雖說算不上大富大貴,但銀錢也絕對足夠過個肥年。
整羊、半扇豬,淘換幾斤牛肉或者驢肉,山上獵回的兔子也要留幾隻。夏日裡買回的那些小雞也養得夠肥了,捨兩隻來打牙祭,加上秋日裡醃漬的酸菜,儲在窖裡的蘿蔔、白菜、土豆,十幾口人一連吃上半個月都不怕吃空。
而除了準備過年之外,還有一件重要的事——楊柳兒的外祖母要過五十五大壽了。
按理說五十五不算整壽,家裡兒女聚在一起吃頓飯,給老人慶賀一下就好了。但陳家兩位舅舅都孝順,又因為楊柳兒的關係,著實賺了一筆,歡喜之下就打定主意要熱鬧熱鬧,也找了劉大師傅整治幾桌八大碗的席面,若不是陳老太太攔著,兩人還想請個戲班子唱一場。
楊山這麼多年來一直都覺得自家受岳家照顧良多,如今手頭寬綽,聽到這事也是拍手稱讚,不但早早同兒女們打了招呼,又囑咐楊志在縣城最好的一家麵點鋪子訂了十六斤壽麵、十六斤壽桃。
而楊柳兒感念陳老太太對自己的疼愛,親自去挑了兩塊好綢緞,同姊姊一起趕製了一套襖裙。
這也是托了大宇盛產絲綢的福,這裡並沒有什麼嚴格界定,只要家裡富足,能買得起,士農工商都能穿綢緞。當然那些入了賤籍之人還是不成,但那些人畢竟只佔了極少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