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哎呀!你們這群蠢兵,不要把我們剛犁好的田地又給踩硬了,你們若是想試試就把周邊的草和樹給除了,留下中間這一塊不要動,一會兒有得你們玩。」可惡,沒見過世面的土包子,她不過把鐵牛車改良了一下。
曾經參加過農體驗營十日的寧知秋看過農用拖電機,車頭後面可以掛上各種深耕淺挖的農具,她改良的便是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種,還能畫出簡略的草圖。
但她畢竟不是農業專家,而且是第一次做,因此在真正使用前她不敢肯定真的能用,只能碰碰運氣。
沒想到真的讓她試成了,雖然不盡完善,但在以人力耕種為主的農業社會來說,這已經是不可思議的發展,讓見者蠢蠢欲動,忍不住要試一試。
很難想像會看到這種情形,一群士兵爭先恐後的按照寧知秋所說除掉周邊三畝地的野草、雜樹,然後驢子累了就用自己的戰馬上場,搶著試犁新農具,甚至把犁過的地方又重犁好幾遍,四畝田地犁得十分鬆軟。
而後,她讓人挖溝,十六畝荒地在裡頭,四畝已開墾的田地在外圍,兩處交接點挖出一尺寬、兩尺深的溝渠。
日前她買下的石板派上用場了,鋪在溝底和溝側,整齊排列,再用煮好的糯米汁加石衣水塗抹,等干了之後這水溝將十分堅固。
更讓人驚奇的在後頭,寧知秋連幫浦和水車也弄出來了,她一擠壓幫浦就有地下水流出來,水帶動水車又按壓幫浦,形成循環,不用人力施壓便能極出灌溉用水。
水順流流入溝渠,十六畝荒地很快被水給圍繞住。
此時荒地的正中央堆滿乾草,寧知秋讓人一把火燒著了,火勢一下子蔓延開來。
「二姊,你究竟在做什麼?」寧知方忍不住一問。
「我先做了防火線,我們的地太貧瘠了,想燒點草木灰肥,但是蜀地夏季太乾燥,隨便一點火有可能引發大火,為了確保火勢在可控制的範圍內,我先各往外移一畝,除去引火的草和樹,只剩下燒不起來的泥土,再挖了一條溝注水,大火若失控了能及時舀水滅火。
「而且以後爹和大哥也不用辛苦的挑水,有這條灌溉水溝,取水不辛苦。」
其實寧知秋很大膽,根本是個賭徒,她全是靠賭的,在看到地上滲水時,她便猜測底下有條地下河流,她看哪裡的泥土最潮濕便在那裡鑿井做幫浦,跟老天爺賭一賭運氣。
也許是穿越女的好運吧!真讓她給賭對了。
小時候她在鄉下外婆家住過幾年,那時候外婆家後院就有一個汲水的幫浦,她很喜歡玩水,整日在那兒壓呀壓的,直到多年後她還深深記在腦子裡,想看有一天還要回去玩水。
但是她十歲那年外婆過世了,三舅舅偷偷地把房子賣掉,一家人搬到城市裡住,為了這件事,大舅舅和三舅舅鬧得很不偷快。
華勝衣驚訝問「你是怎麼想到這方法的?」從地底取水……他還是第一回瞧見不用打井就能汲水,手一壓就有水。 工部的那些老頭子都該汗顏,一群自詡技藝超群的工匠卻比不上一名小姑娘神來一筆的靈光乍現。
「用腦子想呀!」難道腳指頭能思考。
她一臉的「你沒腦嗎?這種貓捉老鼠理所當然般的事還用得著想」的神情,好似他變笨了,問了蠢話。
「在江南水鄉,水車十分普及,你能想得到我不訝異,可是這些……」華勝衣神色略顯困惑。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,你從來不是笨人,應該能聽出我的話意。」
寧知秋聞言,面色一凜,收起自以為是的得意。「我很笨的,只會你看得到的,再多我也不行。」
「很好,我希望十年後還能看見活著的你。」幸好她把聰明才智用在農事上,並未引人注目。
也該慶幸寧知秋身處偏沅的川蜀之地,而非皇親國戚雲集的京城,要不她那些異於常人的巧思肯定隱藏不了,遲早會有人發覺她令人驚艷的才華,進而逼迫她做出不想做的事,危及社稷。
「過兩天我們要插秧了,你要不要來見識我們的插秧機。」方纔的話言猶在耳,她一不小心又流露出沾沾自喜的張狂。
「插秧?」不是播種嗎?
「先育苗,苗兒出青了再種入水田里,你們這裡不是這樣栽種的嗎?」他們安陽一帶早用上了,她娘有個陪嫁莊子種的水稻,本來也是撒種,但是收成不佳又耗時,她陪娘去看過後便問為什麼不先育苗,發了苗不是長得快?
莊頭丁二把她的話聽進去了,來年便用她的種法試種,結果,產量多了兩成,而且收成早,還能多種一茬。
那年起,莊子上的收成便是一年兩獲,稻米的產量提高好幾成,後來週遭的田地一陣跟風,安陽縣成了漁米最豐的縣城,新上任的知縣因稅收增加而官升知府,連跳好幾級。
因為大家跟著搶糧,出鋒頭這事也是人人搶著想出名,種的人一多也就不曉得誰是第一個育苗插秧的人,所以「寧知秋」的名字不為人所知,在大伯父犯事前,她只是一名多病又惹人憐愛的閨閣千金而已。
「什麼是插秧機?」秧苗用插的?一看華勝衣雙瞳如深潭般幽暗,她話到嘴邊又帶三分保留。「代替人力插秧的一個東西,很簡單,一看就會做,不是別人想不到,而是大家還停留在播種法,只要育苗法一出,自然有人做得出來。」
那時她沒在安陽弄,因為她又不下田,那時侯她娘有很多佃農,交由他們去做就好,不用她費腦筋。
「不會讓人太關注的,牲畜在前頭拉著走,它每走一步,勺子似的東西便會挖出五到七株的幼苗往泥地裡一插,牲畜走得快就種得快,牲畜一慢也就跟著慢……」
用的是早期的插秧法,不是現代的機械插秧機,對科技發達的現代農業而言,那是十分古老而原始的做法,早已不復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