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護花郎(下)
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
白天 黑夜

第 45 頁

 

  不過,且讓我們歷史歸歷史,故事歸故事吧!我想我不可能真的讓每一個情節都符合史實。所以也提醒大家,這畢竟是一部羅曼史,不是歷史教科書。請注意嘍。當然,若你在故事中發現了許多與史實相符的事跡或人物,那麼希望你能跟我一樣,抱持著驚喜的心情來看待。假作真時真亦假,反過來說,真作假時假亦真。恕我不能一一加注,羅列書目。

  之二:

  這真是套書嗎?其實我也不確定,只皂只責盡力寫好自己的故事,以免拖累整個團隊。有些讀者朋友也許對套書感到厭煩了吧?可是我覺得還滿有趣的啊。倘若不是被捉出這麼一個主題,我大概永遠不會寫這樣一個故事吧。去年的〈後宮話風流〉也是如此。儘管有一個大的主題,但是故事走向、架構,都是自由發揮,沒有設限。像這樣偶爾被激發一下,寫出自己根本想都沒想到會寫的一段故事,耶,說真的,我很感激這樣的機綠,讓我能寫一個我好愛的井上恭彥,和一個我好愛的呂祝晶,以及其它我好愛的枯月色們。

  我與這些人物琢磨了將近半年的青春,期問健康一直出狀況,病到沒有辦法寫時,心裡仍一直掛念著;當預感著故事快要寫完時,速度又自動放慢(對不起,我拖稿了。),是因為拾不得離開這些可愛的人們啊,真的拾不得,好想就這樣一直寫下去,寫祝晶跟著恭彥回到了日本後的故事;寫那多麼可愛的小春丫頭情歸何處;寫吉備真備在歸鄉十八年後,以副使的身份回到長安,與阿倍仲麻呂相見的一段。我想那時,恭彥與祝晶必然也已與昔日的朋友再相逢了吧。

  公元752年,吉備真備被任命為副使,當時大使是籐原清河。四艘船入唐後,阿倍仲麻呂(唐玄占不賜名他「朝衡」,有時也會看到「晁衡」的寫法)終於得到帝王的允許,可以歸鄉了。這一年,他已經五十五歲,擔任從三品的高官(秘書監),最盛年的人生都給了大唐。他們從蘇州返鄉,阿倍歌詠了那首著名的「三笠山之歌」。《古今和歌集》與《小倉百人一首》(類似《唐詩三百首》之類的和歌選擇)都選錄了這首和歌。三笠山位於平城京(奈良),是阿倍仲麻呂的故鄉,我乾坤挪移,先將詠歌的時間點往上挪,突顯他的思鄉之情。

  故事說到這裡,如果你是那種很愛哭,像我一樣的人,下面請跳個六行別看……當時阿倍與籐原清河大使所搭乘的海舶漂流到安南(越南),一百多名船員在安南時遇匪被殺,阿倍與大使逃了出來,兩人輾轉回到長安。當時與他已經成為好友的李白,以為阿倍遇難已死,還寫下了〈哭晁卿衡〉的七言絕句。問題是,那時已是天寶年間,公元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,海路更加艱難,已經無法再回日本了。玄占不退位後,阿倍雖然被肅占不、代占不再度擢升,直到他七十二歲死於大唐,我已經無法為他再寫下去。歷史上沒有記載他是不是在大唐娶了妻子?有了家人?私心期盼是有的。否則漫長人生,多麼寂寞!只有一群朋友是不夠的。

  之三:

  當然還有一些地方,因為情節的需要,必須稍作調整。

  第一點,養老元年(公元717年)入唐的這批遣唐使,其實在當年十月時,便已經獲准入京。寫祝晶等候時的心情,不知不覺把時間拉到來年的春天了。當時這批遣唐使在唐朝看來,是來朝覲納貢的,所以得在正月元日前到達長安,以便參加正月朝拜儀式,宣揚大唐的國威。為了如期參加元旦的朝拜,往往遣唐使的海舶出發的季節,是逆風的,因此才容易發生海難。

  第二點,第十次的遣唐使入唐的時間,其實是天平五年(公元733年),也就是距離第九次的遣唐十六年之久;而當他們歸航時,已經是734年了。這一批歸國的四艘船裡,第二船遲至736年才回到日本,第三船漂流至「崑崙」(不知「山崑崙」是何方,可能指膚色黝黑的南洋國家),延遲到739年才歸國;第四船則下落不明,可能已經遇難。我出於對祝晶的憐惜,實在不願意讓她苦苦等候,直到年華老去;同時也因為唐代國子監規定入學的最低年齡是十四歲,既然安排了井上恭彥是當時最年少的留學生,所以不得不稍稍調動這一次遣唐與歸航的時間,也沒有讓他們搭上漂流或遇難的船,可以順利返回日本。

  第三點,吉備真備入唐時,應該是進入「四門學館」,而非「太學」。但為了區分他與井上恭彥的身份和在日本國內的地位,所以幫他自動升級了。不過,國子學、太學與四門學所教授的內容大抵是相同的。而,也是為了情節需要,阿倍仲麻呂被擢升為「左拾遺」的時間,亦提早了一年。

  第四點,唐代科舉的考試內容是一直變動的,大約到唐高占不年間(武後時)才逐漸定案。而早期會試皆在吏部都堂應考,由職六口即的考功員外郎擔任「座主」,主持試務,發榜後約半個月內,吏部會舉行「關試」,試「身言書判」,決定各進士的官職。直到開元二十四年以後,因為六口即的考官身份太低,缺少公信力,再加上吏部獨攬了考試與官吏分配的權力,容易造成不公,因此才改由禮部侍郎主持,從此考試與官吏的考核工作正式分家,開始了後來歷代科舉皆在禮部貢院舉行的傳統。而中唐以前,幾乎是不舉行「殿試」的,晚唐以後才逐漸有帝王喜歡殿試門生。至於「進士科」的考試,中唐時已有許多反對的聲浪,但因故都沒有廢除。到唐玄由不時,進士科第一試考「雜文」,內容以詩賦為主。詩歌的部分,大多考「五言」排律。井上恭彥的「護花」七言詩事件,請當成是特例。故事中出現的詩歌,有古詩、有律絕,但因為我手邊的韻書是廣韻系統,唐代的韻是切韻,所以可能是有出格的,敬請見諒!

 

上一章 下一章
返回封面 返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