楔子
大寧王朝開國後,在幾任皇帝治理之下,開創了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太平盛世,當時萬邦來朝,盛極一時。
然而在八十年前,第八任皇帝明宗獨寵蔡貴妃,不顧朝臣反對,欲廢姜皇后改立蔡貴妃為後,同時也想一併罷黜素來賢明的昭誠太子,改立蔡貴妃所生之子為儲君。
而後昭誠太子遭蔡貴妃之弟所傷,不治身亡,明宗卻因偏寵蔡貴妃,未予以嚴懲,引發朝野一片嘩然,姜皇后一族更是聯合朝臣、各地諸侯以及數萬百姓聯名上書,諫請皇上嚴懲蔡氏一族。
最後為平息眾怒,明宗只好斬了蔡貴妃之弟,貶黜其父,並打消了廢後之念。
然而北邊外族——長平族卻藉由大寧王朝此次動盪、民心向背之際,一舉攻下十幾座城池,兵臨都城。
明宗倉皇出逃,於途中猝死,五皇子繼位並遷都臨倉,此次動亂史稱「長平之亂」。
長平之亂最後是由鎮守於四方的諸侯聯手,擊退來犯外族,大寧王朝卻也從此陷入四方諸侯擁兵自重,形成分裂割據之局面。
此四方諸侯為南風侯、北辰侯、安東侯、鎮西侯,分別鎮守於大寧王朝的東西南北四方,共同守護位於中心的都城臨倉。
四方諸侯雄踞於四方,表面雖仍效忠大寧皇帝,然而朝廷之令卻是無法傳出都城,皇室至此已名存實亡。
第1章(1)
勺江城,南風侯府
「探子日前傳回消息,安東侯那邊近來在暗中徵兵,軍隊的調動也有些不尋常,還請幾位城主多加留意。」
集英殿上坐著幾人,此刻發言的是南風侯祈兆雪十分倚重的軍師——木運蓮,他年紀約莫四十歲,面容儒雅,兩鬢斑白,因二十幾年前為已故的祈老侯爺所救,從此效命於祈家。
「他要是敢打來,老子就滅了他、殺他個片甲不留!」祈兆雪霸氣的回了句。
每年六月初一,祈兆雪轄下所屬各城城主,皆會前來述職,他亦藉此考核各城城主的政績,為期五天。而在他統治之下的共有三十幾座城池,今日是最後一天,他召見的是其下最重要的五大城池的城主。
五位城主,其中有三人是他的胞弟,另外兩人則是他的心腹愛將。
「侯爺,不如咱們先下手為強,俺老孫先率領一支軍隊出其不意的打過去,打他個落花流水。」
說話的是自小跟著祈兆雪的孫哲,他年約三十,身材魁梧,方頭大耳,聲如洪鐘,一雙虎目瞪著人時,宛如猙獰的惡獸,孩童看了都會被嚇哭。
坐在孫哲身側,面白臉長,帶著抹書卷氣息的武浩嘲諷了句,「你以為安東侯手下的軍隊全都是紙糊的不成,能被你打得落花流水。」他和孫哲同是與祈兆雪一塊兒長大的,幼時曾傷了喉嚨,因此嗓音聽來有些沙啞。
另一側坐著的是祈兆雪的三位弟弟。
此時祈歸雲垂眸擦拭手中之劍,擦完愛劍,他抬手舞了個劍花,出聲道:「何須如此麻煩,自古擒賊先擒王。我潛入安東侯府,直接宰了安東侯便是。」嗓音與他手裡的劍一樣森冷。
他是祈兆雪的二弟,面容俊朗,眉目如畫,眼神卻猶如兩潭冰冷的寒潭,冷冽如霜。
忽然,坐在主座上的祈兆雪聽見鼾聲傳來,立刻瞪向那腦袋枕著椅背,瞇著眼,嘴微張著打盹的祈去憂。
祈兆雪張嘴正想罵醒嗜睡的三弟時,聽見自家四弟開口發表意見。
「說不定安東侯是想對付北辰侯呢,或者他閒著沒事想練練兵。」祈澄磊一手托著下顎,歪著身子坐在椅子上。他五官端正俊逸,可只要勾著嘴角笑,便渾身透著一股邪佞,宛如橫行街市,欺男霸女的紈褲子弟。
祈家兄弟幾人皆是同母同父所出,五官自然有幾分相似,但因四人性情截然不同,故而不熟稔之人,反倒不易看出相像之處。
「四方諸侯雖然早有協議在先,互不侵犯,這八十年來也只偶有干戈,不曾鬧大,不過咱們不可不防。」木運蓮正色道。
祈兆雪英俊的臉上有恃無恐,「不怕他打來,就怕他不敢來……」他話未說完,就見一名下屬神色匆匆的闖了進來。
「啟稟侯爺,太倉河決堤,水淹平倉鎮,連都城臨倉也受害。」因事態緊急,他略過了禮節,直接稟報。
都城臨倉位於大寧王朝中心之地,因緊鄰著太倉河旁,故名臨倉。
而平倉鎮則是臨倉城外的一座小鎮,然而這座小鎮卻是鼎鼎有名,天下士子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,因名聞遐邇的育鹿書院就在此地,育鹿書院的山長——顏不忘,更是天下士子所景仰的大儒。
也正因為如此,故而下屬一接到飛鴿傳訊,便即刻前來稟告。
聞言,軍師木運蓮與祈澄磊異口同聲地詢問道:「那育鹿書院可有受災?」
「據說太倉河水決堤,淹沒了整座平倉鎮,已有不少百姓死於洪澇之中。」換言之,位於平倉鎮的育鹿書院也難逃一劫。
木運蓮與祈澄磊又同時出聲——
「侯爺,快派人前去搭救顏山長。」
「大哥,我要親自去平倉鎮一趟。」
祈兆雪瞥了四弟一眼。木運蓮讓他派人去搭救顏山長,他能理解,顏不忘是天下士人所推崇的大儒,若能將他接來侯府,憑藉著他的名望,定能有助於聲譽,但四弟竟想親自前去平倉鎮,可就讓他不明所以了。
「水淹平倉,你這時候去湊什麼熱鬧?」
祈澄磊一臉義正詞嚴的表示,「自然是救人。」
木運蓮有些意外這素日裡放蕩不羈,沒心沒肺的祈家老四,這會兒竟想要救人,略一沉吟後,忖道:「澄磊昔年曾在顏山長門下受教,莫非是記掛顏山長的安危,所以才想親自去一趟?」
木運蓮在祈家二十幾年,算是看著祈家幾個子弟長大,與祈家關係十分親近,除了承襲爵位的祈兆雪之外,他素來直呼其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