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聖旨賜下不久,國公爺便病逝,而後不到一個月,某天深夜國公府發生大火,將整座府邸燒成一片廢墟,魏遐之的繼母張氏和兩個弟弟都被燒死了,只有當時奉皇命外出辦差的魏遐之逃過一劫。
京城裡的人對這場大火議論紛紛,甚至還有流言指稱那場大火是魏遐之暗中命人縱火所致,否則國公府那麼多下人都逃出來了,他繼母和兩個弟弟怎麼會活活燒死在屋裡。
為此,魏遐之特地面見皇上,向皇上表明不願繼承國公之位,請皇上收回魏家的爵位,皇上經他再三懇求之後,允其所求。
此消息一出,震驚京城百姓,城裡那些謠傳他縱火謀害繼母與弟弟的流言,也平息下來。
而後皇上開始器重他,幾年間將他一個翰林院侍讀,擢升為御史,再一躍成為吏部尚書,最後被提拔為一國首輔。
這段傳聞與她看的那本書的內容大致相同,小說的內容大意是說,大雅王朝的皇子們在太子身亡後,趁著皇上病重之際,為爭奪皇位陷入內鬥,最後在奸相魏遐之的陰謀構陷下,這些皇子鬥得兩敗俱傷,無一倖存,沒多久皇上也駕崩了,只留下一位公主,奸相軟禁公主,登上寶座,改朝換代,因倒行逆施,百姓苦不堪言。
書中的男主角是一名守城的小將,與他相依為命的兄長死於魏遐之的暴政下,於是他義憤的揭竿而起,反抗魏遐之的統治,而後救了從宮中逃出來的公主,兩人一邊談戀愛,一邊聯手反抗魏遐之。
她沒看到最後的結局,不過聽同學提過,結局是男主角打敗魏遐之,與女主角成為皇帝、皇后。
由於魏遐之只是書中的反派,並非主角,有關他以前的事,書裡描述不多,魏家那場大火的真正原因,書裡也未明確點明,但在看的時候,她也認為魏遐之應當就是主使者。
她還聽說尋國公與張氏是青梅竹馬,尋國公本想娶張氏為妻,卻因父母之故,被迫娶了魏遐之的母親過門,自己心愛之人卻只能屈居側室。
為此,尋國公對魏遐之母子十分不喜,偏寵張氏與她所生的兒子,在正妻死後,即刻抬了張氏為妻,讓兩個庶出的兒子也變成嫡出。
仗著尋國公的寵愛,張氏和兩個兒子在外人面前對魏遐之關懷備至,但暗地裡卻處處算計排擠他,就連為他議親,都刻意安排他娶一個病弱的女子,而那女子還未過門就先病死了。
後來,魏遐之無意間邂逅一個平民之女,對她一見傾心,執意想娶她為妻,但門不當戶不對,尋國公本來不答應,畢竟他再怎麼不喜魏遐之,到底是他兒子,尋國公仍想替他娶一個配得上他身份的貴女為妻。
最後似乎是在張氏與其兩個兒子的極力說服下,尋國公才答應這樁婚事。
如今再對照環兒所言,金多福才有些相信魏遐之是真的對妻子一往情深,不在乎她的出身,執意娶她為妻。
原本莫名其妙被拖來書裡的世界阻止魏遐之篡位,她對這個魏遐之一直充滿著怨氣,現在知道他竟是一個癡情的人,怨氣倒是消減了幾分。
不過她還是不會心軟,不殺了他,她就沒辦法回到自己的世界。
就像第五次重生成為妃嬪那時,為了阻止魏遐之登基,她曾暗中散播一些流言,暗指魏遐之有謀朝篡位之心,想讓皇上提防他,結果就在那些流言在宮裡散佈開來的時候,魏遐之為了避嫌,竟然向皇上辭官,以表明心跡。
也不知皇上是怎麼回事,竟那麼信任他,非但不准他辭官,還命人徹查那謠言的出處,最後查到她頭上來,她被冷落多年,可到底仍是皇上的妃嬪,她沒被杖斃,也沒被砍頭,但被賜了一條白綾,讓她自我了結。
她不肯,最後是兩個嬤嬤拿著那條白綾將她活活絞死。
金多福摸了摸頸子,想起當時被勒得窒息而死的情景,仍心有餘悸。
思及先前經歷的各種死法,她沒崩潰發瘋,已經算是意志堅強,但再繼續下去,她實在沒把握自己不會真的瘋掉。
想了想,她一把握住環兒的手,說道:「環兒,你能不能幫我一個忙,我想見丞相。」
第2章(1)
提出見魏遐之的要求之後,傍晚時分,金多福被帶到書齋的花廳裡,花廳的牆上掛了些字畫,但她有些緊張,無暇細看。
魏遐之端坐在椅子上,瞧見她進來,溫聲詢問,「姑娘想見我,可是想起了什麼?」
金多福搖頭答道:「我仍是什麼都想不起來,不知自己是誰,不知家在何方,心裡很是慌張不安,雖然大人好心收留,可咱們畢竟非親非故,我不能仗著大人的心善,在府裡白吃白住。」
魏遐之淡淡覷她一眼,勸慰道:「姑娘無須介懷,府裡多個人,本官倒還養得起,姑娘只管安心住著就是,你也莫要著急,說不得再過幾日就能想起以前的事。」
「大人仁義,如此厚待於我,我很感激,如今我的身子已無恙,希望能在府裡做些事,以報答大人的收留之恩,盼大人能成全。」金多福垂下眼,不想再直視他那冷若寒冰的雙眼,那眼神讓她看了不僅覺得冷,也覺得刺目。
見她堅持,他也不再多勸她,順著她的話道:「看來我若不答應找些事給你做,你是不能安心,也罷,說不得讓你做些事,反倒能幫你早日恢復記憶,那你就自個兒看著想做什麼,再告訴趙總管一聲,讓他給你安排吧。」
一聽他答應了,她欣喜的抬眸看向他,「多謝大人,以前的事我也不記得了,但沏茶遞水這些事我做得來的。」見第一步計劃成功,她趕緊再進一步說道:「大人若是不嫌棄,我願意在大人身邊服侍。」
魏遐之應了聲,「若你不覺委屈,便隨你吧。」他倒要看看她究竟是真失了魂抑或是假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