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今晚?可是薩康還沒有回來……」
「屬下從北京一路打探公主的行蹤,至今已經耽誤了不少時間,如果不即刻起程的話,恐怕會來不及……」
「可是……」夏兒為難道,她似乎不能這樣突然跑回琉球……「今晚漲潮,正是回琉球的好時候啊,公主。」
夏兒有些進退兩難,她轉向予霧,問道:「怎麼辦?如果等薩康回來丙啟程會不會來不及?」她十分擔心父王,可是就算現在快馬加鞭派人送信去北京,來回也要好多天。
「不如我們先上路,同時派人帶信去通知爺,這樣好不好?」小召提議道。
夏兒思索了下,點頭道:「這樣吧,我一個人回去,你們留下來跟薩康說明——」
「不行。」予霧和小召異口同聲,她們絕對不會讓夏兒一個人回琉球。
「可是時間緊迫,我怕寫信會說不清楚。」
「有我在啊!」崔嬤嬤說道。「爺如果回來我會向他說明的。」
「那太好了。」小召欣悅道。「我這就進去收拾包袱。」
予霧點點頭,走上前提醒夏兒。「我看你也趕緊去寫封信,讓人帶去北京。」
「嗯,我這就去寫。」
第十章
北京紫禁城「沒想到你會特地為這件事趕回來?」
大殿上,康熙端坐在龍椅上,正經肅然的表情下帶有玩味。
「當然。」薩康回道,視線掃過在場每一人。
「皇上,衝著薩康也在場,不如就把琉球尚夏公主的去留在此作個決定吧。」其中一位蓄有長鬚的朝中大老建議道,其他人聞言紛紛附和。
「關於這件事——」康熙緩吁口氣,慢條斯理道。「你認為呢?薩康。」
薩康咬了咬牙,答道:「我不認為她該為連續商船遇襲的事件負責。」
「她不負責,難不成要由我們大清國來負責?」
「如果真為此把尚夏公主遣回,未免顯得咱們大清國器量狹小,沒有泱泱大國的風範。」驀格勒擺明了就是和薩康站在同一條線上。
「驀格勒老弟,我們十分瞭解你即刻和薩康一樣迎娶外族公主的心情,但你也不能因此而失去客觀的立場。」另一位大老語帶輕蔑地說道。
這些年康熙帝頗為重用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年輕臣子,早令這些資深大老心裡頭不是滋味,這次當然得逮個機會好好一番。
「我很客觀!」驀格勒激動吼道,沒料到會遭來一頓人身攻擊。
「總之,琉球國和日本勾結在先,欺瞞我們在後,這些都是事實,不過是遣返他們的公主而已,已經算是很『仁至義盡』了。」
又有另一人持反對意見。
「是嗎?或許他們還巴不得我朝出兵去攻打,還可以幫他們驅逐日本人的勢力呢!」赫律神態自若地調侃道,引起其他年輕臣子的低聲竊笑。
「啐,我們既然是『天朝』,沒有必要為了這等小事就動兵琉球。」
「既然是『天朝』,其實或多或少就該盡到保護藩屬國的責任,依臣愚見,與其說琉球國和日本人『勾結』,倒不如說他們是有些『身不由己』——」
始終站在旁的赫翌也終於開口說話了。
「更何況據我所知,琉球國早在前朝時期就已經被日本控制,可是至今視我朝為唯一天朝,連年進貢,不可謂不忠心。」
赫翌不疾不除地指出,他可是為了這件事特地被妻子敏格「勒令」從山西趕「回聲援」的,如果他沒有幫助薩康「力保」住琉球公主,可就沒臉回去見愛妻。
「啐,他們還不是貪圖豐厚的賞賜!」有人不以為然道。
「而且就算真是如此,那也是因為先前的大明王朝太弱,對抗咱們先祖都來不及了,也沒什麼餘力去幫他們對付日本人……」
「這麼說,如果琉球國真的向我朝求援,你們會通過出兵援助?為了一個小小的琉球國?」赫翌反問道,其實答案大家自然心裡有數——當然是「不」。
因為大清國根基才剛趨穩固,南方又仍有殘餘的明朝舊圬勢力尚未剷除,說什麼都不不可能為了小小的琉球國而和日本大動干戈。
為此,雙方又是一陣你來我往的唇槍舌劍。
反而是該做「決定」的康熙帝,倒像個沒事人一樣「隔山觀虎門」,聽得不亦樂乎,只差沒有鼓掌叫好。
最後,赫律索性站出來反向安慰薩康道:「算了,我看讓尚夏公主回琉球也是好的,這樣予霧姑娘也可以回去休養身體了,你說是不是啊?薩康兄。」
薩康狠狠瞪了赫律一眼,沒意會到他何以突然「變節」。
「聽你這麼一說,好像也真有點道理——」看了眼弟弟作弄人的表情,赫翌也突然改口。「印象中予霧姑娘的身體好像真的很不好,或許還是琉球的氣候比較適合她。」
這兩個兄弟是怎麼回事?竟然同時窩裡反!
由於心繫夏兒的去留問題,薩康完全沒辦法靜下心來釐清話中玄機,只是逕自以一副快殺死人的表情瞪視他們,其他朝臣更是驚愕不解,只有少數人聽出了些許「弦外之音」——
當然,這包括了咱們聰明的康熙帝。
平心而論,他並不希望遣回琉球公主,原因倒不至於和他喜愛予霧有關,而是單純的就事論事——但他雖然貴為皇帝,這件事如果就此由他片面決定,可能仍無法平息另一方反對者的聲音。
唯今之計,只有——
「朕倒是有一個辦法,不知道眾卿意見如何?」康熙開口道。
「請皇上明示。」眾人紛紛停止爭論,等待康熙裁示。
「大家來打個賭怎麼樣?」他眼中閃過一絲奇異的光彩。
「打賭?」
薩康突覺一陣不祥的預感。
「如果薩康可以在兩年內盡數剷除南方余明勢力,那麼到時琉球公主的去留就由薩康全權決定,各位意下如何?」
果然!
薩康抬眼看向他露齒而笑的康熙,其他反對者則互相交頭接耳,議論紛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