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,妳不會的!珂兒,」張磊柔柔撫著她的髮絲,「妳不會的,如妳方纔所言,今日的妳已非昔日的齊珂珂,在我努力要讓自己配得上妳時,妳也該加緊修練自己的韌性,這一生,不論在朝在野,不論為將為俠,妳已注定要當個武者之妻,如果只是三年的分離就能要了妳的命,那麼,反過來說,就是妳不配與我舉案齊眉。」
「珂珂,」齊征肅了顏,「他的話是對的,三年,可長可短,如果妳只是將其用在長嗟短歎,用在苦苦相思,那麼,妳就枉費了他對妳的真情了。」
「皇上!」白菊吟急急出聲。「聽您的意思,您……您同意了?」
「當然!為什麼不同意?」踱下殿堂,齊征出手攙扶起跪在地上的小情侶,呵呵笑的拍了拍張磊的肩膀,「朕選女婿,要的是他們的志氣,要的是他們的未來,如此的人中之龍朕才能放心將寶貝女兒托付,朕相信自己的眼睛,從你方纔的話裡,朕知道珂兒並沒有選錯人,可究竟結果為何,孩子,三年,就三年,朕等你。」
「多謝皇上!」
張磊深深作揖,一句感謝說得真心誠意,在他以奴僕身份來到齊壇時,他壓根不曾妄想過能與珂兒有未來,可這會兒,雖然前途尚有荊棘,至少他的生命裡有了希望。
「珂兒,」旋過身,張磊伸出手為齊珂珂拭去了睫羽上的淚珠,「妳會等我嗎?」
齊珂珂用力點頭,認真凝睇著眼前深愛的他。
「我等!你放心,我會乖乖地等著的,反正,打小起,我已習慣了等你,我會等著……」她吸吸鼻子緩緩綻出一個動人至極的美麗笑靨,「等你凱旋歸來,等你與我執手偕老,等你為我實現那永不再錯過的誓言!」
睇著那綻出自信微笑的女兒,白菊吟有片刻恍神,這麼柔美而動人的笑,當真是由她那稚氣十足、彷彿永遠長不大的女兒所發出的嗎?
她的心肝寶貝!她眼底儘是薄霧,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女兒一夜長大的?並且,還擁有如此堅定的自信力量?
她的眼底泛起多年前那個陽春三月,那個她與齊征初識的江南春月,當時的她,明知他有妻有妾,卻依舊義無反顧地決意要跟著他,跟著他遠離了爹娘,跟著他遠離了江南春月。
而那時,所支撐她的,就是這股叫愛情的力量吧!
原來,那就是女兒現在眸底會煥出光彩的力量。
事有對錯,愛情卻難判言,歇下嗓音,白菊吟終於,不再出聲了。
尾聲
隔年,中原江山易了主,陳橋兵變,黃袍加身,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取代後周,國號為宋。
五代十國紛擾割據的局面總算慢慢步上統一的結局。
至於齊壇,所幸稍遠兵家必爭的中原之地,再因著其國主戮力於朝政,及臣民上下合心的努力,戰火中,成了一處難得的桃源之地。
這樣的安定,除了睿智的國主,一個驍勇善戰、英明神武,會讓敵人聞之喪膽的大將軍亦是不可或缺的,而這位以一柄神劍、一方闊斧、一張箭弩在戰場上殲敵無數、立威揚名的齊壇將軍,聽說還有另一個身份,那就是,他也是齊壇國主的女婿,一位娶得了美麗公主而歸的駙馬爺。
傳聞中,這位將軍生得英姿颯爽,俊逸不幾,鼻上掛著一隻銀環,臉上刺了字;傳聞中,他執法如山,霸氣冷峻,將士們對他是既敬且畏,服氣到底。
傳聞中,這位將軍對誰都冰冷寡言,就只在面對著他那美麗的公主妻子時變了個模樣,一個素來神威猛猛的大將,在面對纖細柔美的妻子時,百煉鋼化繞指柔,情深繾綣。
傳聞中,這位將軍原來竟是那公主的貼身護衛,兩人日久生情遂私訂了終身,再經過了好一番波折之後,才得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。
傳聞中,他二人相愛終老,在將軍卸下盔甲退隱之後,夫妻隱居於終南山巔,約定了要生生世世相守,永遠永遠都不會再錯過……
傳聞,儘管只是傳聞,多年之後,人們對於當年是否當真發生過這麼個故事已然無法確定,而他們唯一能確定的,是那美麗的愛情故事在經由後人傳頌後,為這冰冷世界多添了幾許浪漫綺情的色彩。
可關於南唐後主李煜的故事,就不僅只是傳聞了。
李後主降宋,封違命侯,授檢校太傅、右千牛衛上將軍,後進封隴西公。
一個曾經做過皇帝的人一旦向人俯首稱臣,內心總是不甘的,可時勢比人強,除了藉酒澆愁,除了以詩詞自遣,他全然無能為力。
李煜的詞風可分為前期和後期,亡國前的作品與當時詞人一般跳脫不出花間體,亡國之後,風格丕變,一字一淚,沁人肺腑,淒楚難言,堪稱千古絕唱。
四十年來家國,三千里地山河,鳳闕龍樓連霄漢,玉樹瓊枝作煙蘿,幾曾識干戈?
一旦歸為臣虜,沉腰潘鬢銷磨,最是倉皇辭廟日,教坊猶奏別離歌,垂淚對宮娥。
春花秋月何時了,往事知多少?小樓昨夜又東風,故國不堪回首,月明中。
雕欄玉砌應猶在,只是朱顏改。問君能有幾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,向東流。
據說,宋太宗賜牽機藥使李後主飲之而死,表面上是說他「燕飲聲伎,徹於禁中」,其實是為了「故國不堪回首」那詞使太宗惡之,遂賜其死,後主死時,年僅四十二歲。
春花秋月,世世代代,無盡無期,人生過河裡,一幕幕悲喜交織的故事,一闕方休,一闕再起,又豈能有,終了之期?
※欲知大公主齊奼奼與賭癡聶雲飛求癡情話請閱纏綿109《奼奼求癡》。
※欲知二公主齊娸娸與樂癡耿樂求癡情話請閱纏綿117《娸娸求癡》。
※欲知三公主齊姒姒與畫癡荊澔求癡情話請閱纏綿126《姒姒求癡》。
※最後,請期待本系列精彩完結篇《姮姮求癡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