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曲
麥格雷戈家族
丹尼爾·鄧肯·麥格雷戈
娶
安娜·惠特菲爾德
│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艾倫·麥格戈 凱恩·麥格雷戈 塞雷娜·麥格雷戈
娶 娶 嫁
謝爾比·坎貝爾──格蘭特·坎貝爾 戴安娜·布萊德───賈斯廷·布萊德
│ 娶 │ │
┌────┐ 吉納維夫·格蘭德 ┌───┐ ┌──┬─┬─────┐
│ │ ┌─┬─────┐ │ │ │ │ │ │
丹尼爾/朱莉婭· 阿里亞/馬修 西比爾 勞拉 / 伊恩 羅伯特/鄧肯/格溫德林/阿米莉亞·
坎貝爾 (孿生兄弟) 麥格雷戈
在我的生活裡,光陰飛逝,日月如梭。可是生命的每時每刻都是飽滿而充實的。
當然,我在三十歲時的感覺也是如此!
在最近的幾年裡,我親眼看到我的四個可愛的孫子孫女相繼找到了愛情的歸宿,成家立業。他們是勞拉、格溫,還有朱莉婭和麥克。他們的眼睛流露著幸福的微笑,他們的聲音充滿喜悅。他們每個人都與自己的心上人建立了家庭,開始了新的生活。
我要問的是,他們為什麼花了這麼長時間才找到愛情?
要不是我,他們至今還會獨自徘徊,安娜也不會把重孫抱在膝上,百般寵愛。我期待別人感謝嗎?不,真的不。只要我還是一家之主,我就會不計名利、盡職盡責。看到我的兒孫們安居樂業、生活美滿,這既是我的責任,也是我的一大快事。
似乎隨著這些婚姻大事的順利完成,其他的孩子們亦會從中受到啟發,如法倣傚。然而事實卻全然不是這麼回事。麥格雷戈家的人都有著倔強、獨立的個性。但願在這方面上帝能保佑他們。
謝天謝地,我仍在注視事情的發展。我看到我的三個孫女走進婚禮的教堂,並給我的長孫以某種暗示。有人說這是干涉他人自由。不,這是明智之舉。我覺得該給我的長孫丹·坎貝爾·麥格雷戈一點明智的啟迪了。
說到我的長孫,他是一個好孩子,聰明伶俐,只是有點好衝動。他長得很帥,有點像我年輕時的模樣,因此,他不乏女性的青睞。在我看來,這是問題的一部分:這些女孩子量有餘而質不足。
我們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丹·坎貝爾是一個極具天才的藝術家。雖然我這輩子對他的作品不過一知半解,可他的確是事業有成。現在他惟一的缺憾是少一個能分享他的成功、與他共度人生、為他生兒育女的女人。
不過,不是隨便哪個女人都成。我所指的是一個有勇氣、有頭腦、有魄力同時又有教養的女人。這個女人,早在他們兩個都還小時我就已經替他物色好了。我一直在耐心等待時機成熟。我瞭解我的孫子,知道該如何對付他。
我的丹·坎貝爾有點固執。他是那種你說往東,他卻偏偏往西的人。我想這也許是由於他的童年生活中有八年正值父親身為總統,被清規戒律約束得太多了的緣故。
好吧,借助一位老朋友的些許幫助,我們會使丹·坎貝爾沿著我們所設定的方向走,並要讓他覺得完全是他自己決定這麼做的。
哲人不需要感謝,他需要的只是結果。
——丹尼爾·鄧肯·麥格雷戈
《私人回憶錄》
第一章
陽光穿過高大的窗戶,灑在畫家大筆揮就的紅藍寶石般明快的筆觸上。畫架前站著一個男子,他揮舞著一支畫筆,像戰場上奮力拚搏的勇士,又像一尊陶制的雕塑。
他有一張戰士一樣剛毅堅強的臉——高高的顴骨,深深的眼窩,嘴唇豐滿,堅定自若;一雙眼睛湛藍湛藍的,在緊鎖的劍眉下閃著鎮靜的光芒。
他齊耳的頭髮成波浪形鬈曲著將及領邊,一件藍色斜紋棉襯衫權做工作服。兩隻袖子高高地捲起,露出胳膊上一塊塊結實而富有彈性的肌肉,隨著他不停地往畫布上揮抹畫筆,肌肉一鼓一鼓地躍動著。
他的身材也頗像戰士——寬肩、窄臀、長腿。他赤著腳,一雙寬大靈活的手沾滿了油彩。
他腦海小看到的是各種爆發的情感——激情與渴望、貪婪與追求,所有這些都通過他的手躍然於畫布上。而空氣中迴盪著立體聲音響裡傳出的搖滾樂,震耳欲聾。
繪畫對於他來說無異於打一場戰爭——他決意一個戰役一個戰役地打,直至打贏。當創作靈感潮水般湧來時,他可以廢寢忘食地連續工作幾個小時,甚至幾十個小時,直畫得手臂發酸,手指發硬。當創作靈感退去時,他可以把畫布、畫筆統統扔在一邊,一放就是幾天,甚至幾個星期也不碰一下。
有人說丹·坎貝爾·麥格雷戈的生活散漫,毫無規律。他卻有自己的看法:這些生活瑣事管它幹嗎?
只見他把畫筆放在牙齒間咬著,用調色刀在畫布上一塊大膽的綠色上抹著,眼睛裡閃著成功的喜悅。
他終於大功告成。幾個小時艱苦的浴血奮戰即將告捷。一串細細的汗珠從他的後背流了下來。這時,從窗外射進來的光線非常強烈,畫室裡又悶又熱。原來,他一心只顧作畫全然忘了開空調,也沒想到開開窗戶吹吹外面溫暖的春風。
他還忘記了吃飯,取郵件,回電話,其實只要透過任何一扇巨大的窗戶向外望一眼,就會令他想起許多事來。他身上蘊藏著充沛的精力,就如同現在正響徹整個房間的街頭說唱樂那麼激昂。
丹·坎貝爾向後退了幾步,畫筆仍然像海盜刀一樣用牙咬著,調色刀像匕首一樣握在手裡,緊抿的嘴角略微向上翹起。
「就這樣了。」他自言自語著,把畫筆放入溶解液裡,一面欣賞著自己的傑作,一面開始慢慢悠悠地清洗調色刀。「需要,」他決定給這幅作品起名叫「需要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