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文才回過神采,發現自己摸了半天的竟是墨煙的手,不覺臉色一沉,狠狠地一甩。
「我決定了,」整了整衣衫,馬文才裝腔作勢地咳丁一聲,「我要向祝家提親!」
********************
「什麼?!要娶祝家小姐為妻?!」馬子明拍案,大怒,「這怎麼能行?」
「我不管,今生今世,我非她不娶!」馬文才
軟聲哀求母親,「娘,孩兒只要祝家小姐。」
「老爺,有話好好說嘛,發那麼大的脾氣做什麼。」吳氏安慰地拍拍兒子的手,又看看丈夫,「這祝家小姐聽說知書達理,又是名門閨秀,與我們也算是門當戶對了。既然文才中意,不如...」
「婦道人家,你懂什麼?那祝家小姐,是個斷掌!」馬子明一向看重這類事情,又怎麼能讓一個「在家克父,出嫁剋夫」的不祥之人進人馬家大門做媳婦呢。
「如果娶不到祝家小姐,我就去做和尚!」馬文才自小驕縱慣了,向來都是要什麼有什麼,豈容有人拒絕。當下也不再多說什麼,頭也不回地摔門而去。
「文才——你要去哪兒呀?你的病還沒好呢!」吳氏在後面喊了幾聲,卻絲毫沒有留住馬文才漸行漸遠的身影。
「真是孽障!」馬子明遷怒地看了吳氏一眼,「都是你把他給慣壞了!」
想了想,馬子明沉吟著,又道:「說來,文才的確也不小了,是該給他成個家,娶了媳婦也許能收收他的性子。」
「可是,你不是嫌祝家小姐——」
「我幾時說是給他娶祝家小姐了?難道這會稽只有他祝家一家有女兒不成?」
*****************
少爺的病情加重了!如今已是水米不進,眼見是要不行了!不久之後,這個驚人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太守府。吳氏守在床邊,哭得淚人一般;馬子明也是焦急萬分,他一把年紀了,只有這一個兒子,若是真有個三長兩短,那他豈不是要絕後?
「文才兒,我是娘啊……」
馬文才故意緩緩地張開眼,哼了一聲。他知
道馬家只有他一脈香火,只要他裝幾天的病,爹什麼都會依他的。
「先生,文才他——」吳氏見兒子醒了,希冀地看向郎中。
「太守大人,夫人,」郎中把了把脈,起身施了一禮, 「公子的病乃是日久積鬱所至。這所謂心病尚需心藥醫,若能解開公子的心結,則不久就可痊癒。」
「都是你,偏要給他娶什麼張家小姐、李家小姐的,」送走了郎中,吳氏又開始大哭, 「文才要是有個三長兩短,我也不要活丁……」
「好?·,不要再哭了!」馬子明被哭得心煩不已。他原以為另結一門親事, 日子久了,這個混賬兒子便會忘了那個不祥之人,誰成想事情竟然會變成這個樣子。
「那祝家小姐,詳也好,不祥也罷。我們馬家福厚,我又長年禮佛,菩薩一定會保佑的。」
「罷了,罷了——」馬子明看了一眼躺在床上的兒子,長歎,「明天我就叫人去祝家提親。」
第七章
昨夜的一場細雨漸浙瀝瀝地一直飄到清晨,才漸漸停歇。夜裡雨點滴答的落地聲,聽來倒也別有一番情趣。天未光,微微尚有些清冷,梁山伯披上外袍捲起竹簾觀雨。窗外長長的竹枝,竹梢比屋脊還高;園內的青瓦灰磚,經過雨水的洗禮後,掩映在松竹之間,更顯得樸素典雅,落落大方。
自祝英台離館,不覺已過了數月,但他卻一直沒有什麼心思溫書。回想起三年來與祝英台同窗共硯,是那般的逍遙自在。如今卻只剩下他一人,形單影隻,做什麼都是兩樣的感觸。這別後
的境況,竟是如此的淒涼。有心去找其它的學子們聊聊,才驚然發覺除了祝英台外其它的同窗他竟全都不熟,有時走了個對面,卻連人家的名字都叫不上來。
隨手翻了翻書案上的書,卻在無意間碰到一塊陶器板。那陶器板是壓書用的,長寬均約有六七寸,板上畫丁一雙五彩大蝴蝶。梁山伯心裡一動,連忙拿起來看了一看,不錯,正是祝英台平日裡用來壓書的那個。梁山伯苦笑一聲,想是走時太過匆忙,所以遺忘在這裡了,卻不想反倒成全他了,正好可以做個念心兒。想到這裡,突然憶起長亭分別時,祝英台約他下聘時留的那個字謎,他還尚未解開。於是坐在書案邊,拿起紙筆,不停地在紙上寫著:一七,二八,三六,四九。一邊寫一邊自言自語: 「一七如七,二八一十六,三六一十八,四九得三十六……」口裡念著手裡寫著,算來算去,卻總不像個數日。
「唉!祝賢弟說回來一想,就明白了,我看倒不像是這樣容易的吧?」
又思索了良久,卻仍是百思不得其解,不由得棄筆長歎。抬眼看見窗外的雨已經停了,索性連四九也不叫,獨自出門去散散心。
雨後的空氣異常清新,雖然略微有些寒意,但更多的卻是那股教人暢快的清爽。梁山伯出了書館沿著甬路隨意地緩緩前行,不知不覺中竟然走到了錢塘湖邊。憶起當日與祝英台一起六月六日送春歸,泛舟湖上的情景,不禁暗自傷感。他雖也是一介書生,卻從無文人那種悲春傷秋的風雅之性,但自從祝英台離開後,他竟一直鬱鬱寡歡,總覺得似乎是失去了什麼。
「梁兄……還望早日請媒下聘,免得小弟晝夜懸望。」恍惚間,祝英台臨別時的話又再耳邊想起。
「一七,二八,三六,四九,」梁山伯站在湖邊,搖頭苦笑不已, 「賢弟,你這個『一七,二八,三六,四九』的字謎可把愚兄給難住了。。。
「是什麼事情把梁相公給難住了?」
梁山伯正自言自語時,突然聽到背後傳來女子的聲音。詫異地回頭看去!只見一中年婦人正站在樹下笑吟吟地望著他。雖是布衣荊釵,卻也自有一股風韻,竟是師母何氏。